“当我们写不动的时候,看到像自己孩子一样的同学们在写作,而且出了成绩,内心深处的欣慰确实难以言传,甚至一点都不亚于当年自己的作品发表前那样兴奋。”关于《耘:每当有人醒来》一书,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如是说。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举办的“青年写作能力的养成——《耘:每当有人醒来》北师大文学创作方向研究生作品研讨会”于京师学堂第五会议室召开,莫言、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李洱及多位学者、专家共聚一堂,研讨来自北师大青年写作者的这部作品,并探讨青年写作的多种未来面向与可能。
(资料图片)
莫言
作为导师,莫言内心深感欣慰。他在致辞中表示,阅读北师大青年写作者的作品时,会感受到比较陌生的与以往生活经验不同的特质,这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双向过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教授则在致辞中回顾了北师大文学院的悠久文学传统和2014年以来开设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以来的丰硕培养成果。《耘》中的很多青年作者,获得了包括牛津京师文学之星、钟山文学之星、人民文学之星等多个文学奖项,作品入围了包括“中国好书”“收获排行榜”等多个文学榜单,已经开始成为“90后”作家中的佼佼者。“这充分说明,在北师大文创专业学习的过程,是这些年轻人文学梦和文学天赋被唤醒的过程。”他说。
作为《耘》的主编,主持研讨会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教授介绍了作品选编的过程。她表示,集中收录的作品并不一定是这些年轻人的代表作,但这些作品里潜藏着每一位作家导师的拳拳之心,潜藏着一代年轻写作者的成长足迹和可能性。多位作家导师的悉心指导和精心教育,切实唤醒了许多年轻人身上潜藏着的文学才华,“这些作家导师的到来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灯塔与火把”。
余华
“培养学生,最终是关乎他们将来能否在文学上真正取得成绩,我并不以发表作品来衡量作者,这是我几年工作下来的一个体会。”余华表示。他分享了自己工作中的一个细节:在发现学生时,他往往不是从一个学生已有作品的完成度去考量,而是从一篇作品尚未完成的想法或细节开始的,再逐渐引导学生去修改、完善。苏童则表示,文学创作方向的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的时代下的关系,对自己而言,从一开始是带有某种任务性的教学,渐渐通过跟学生相处也在自我调整。对这些年轻人的建议、“剪枝”“施肥”的过程中,他对自己的园丁身份有了美好的期望。
作为诗人,欧阳江河和西川为北师大本科生开设了诗歌鉴赏课,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欧阳江河表示,尽管诗歌很难具体传授,但自己作为诗人,鼓励学生把写诗的才能转化为创作小说的才能,希望他们朝着叙事文学的脉络转化,与此同时又保留诗人对世界的观看方式,“我界定自我与学生的关系时,要求自己不能把他们都培养成我的门徒”。西川也表示,诗歌思维和小说思维非常不同,每一个学生的才华的类型也不一样,一位好的老师能够看出一名学生具有哪种类型的才华。
《耘:每当有人醒来》
张莉/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驻珠海校区作家导师,李洱在《耘》成书后发现,书中收录的作品与他最早参加改稿会时的初稿相比进步很大,更为完整、成熟。他也指出这些小说目前仍处在新文学传统的内部,如何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与当前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进行对话进而重新面对我们的历史传统,是青年写作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
身处急速变迁的社会生活中,青年写作者既需要不断校准自己的方向,也如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而言,需要在过剩的信息中筛选经验、突破同质化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提醒青年注意:写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写作在自己生命中的分量,要以强大的意志力、耐心和激情持续保持写作的动力。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看来,《耘》中收录的作品基本代表了当前青年写作的各个面向,许多作品的独到之处并不来源于文学教育或阅读,而是作者个人的成长经验,其中蕴含了新的可能性。他同时指出,一个作家的早期写作到成名作之间可能还存在距离,文学教育最终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研讨会合影
本次研讨会系“新时代文学教育高峰论坛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第四场主题分论坛。《作家》主编宗仁发,《青年文学》主编张菁,《当代》主编徐晨亮,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山东大学教授马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研究员岳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周云磊,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姜肖及《耘:每当有人醒来》的文集作者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图片来源:主办方图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